茂名做网站,茂名网站建设,茂名网站制作

去哪儿网副总裁勾志鹏:“杀熟”无异于“慢性自杀”
业界新闻

去哪儿网副总裁勾志鹏:“杀熟”无异于“慢性自杀”

时间:2019年04月17日 16:56 来源:新世纪工作室 点击:
  买机票、打车和网购,你被“大数据杀熟”吗?调查显示,56.9%以上用户认为自己被杀熟过。
 
  4月15、16日,去哪儿网用两个下午的时间对媒体公开回应大数据杀熟质疑。去哪儿网副总裁勾志鹏回应,“大数据杀熟等于自杀,我们没有动力给机票加价赚钱。”为什么大部分用户坚信被杀熟,以及企业会如何使用收集的用户信息,去哪儿方面从技术、动机和商业利益等多个角度,一一对外袒露心声。
 
  如何证明企业没有杀熟?“这是有罪推定,证明我们没干什么还是挺难的。”勾志鹏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说,他们对于“杀熟”质疑也感到“委屈”。
 
  “卖机票杀熟等于自杀”
 
  对于大数据“杀熟”问题,4月15日,去哪儿网举办了一场在花式吐槽“自黑”发布会,去哪儿的90后员工变身吐槽达人,在舞台上表演“自揭行业黑幕”。去哪儿网产品经理想强调的是:“我们不制定机票价格,我们只是机票价格的搬运工。”
 
  显然,这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发布会,对于被诟病已久的“大数据杀熟“的OTA行业,过去也罕见的有企业主动站出来做全面深入的回应。
 
  去哪儿网连做了两场袒露心声和回应质疑的公关活动。4月16日下午,在去哪儿网的北京办公室,副总裁勾志鹏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一一回应记者质疑。首先他从商业动机的角度否认了企业存在这样的“杀熟“行为。他认为利用大数据“杀熟”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慢性自杀”,“这事(大数据杀熟)在于投入产出比,对于我们不划算”。
 
  “今天不是想反驳什么,而是想把(行业)现状告诉大家”,勾志鹏介绍OTA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市场,用户在消费前会有比价习惯,相对于较高的获客成本,企业更在乎用较低价格的产品留住用户,“希望快速预定并产生购买行为”,而不愿意提高客单价让用户失去信心。
 
  “很多老客一年(消费)也就两三次,说不好听点咱也不熟。”勾志鹏坦言所谓“杀熟”并不成立,不同于日常消费品,单价较高的机票、酒店消费频次并不高,“加钱用户就不会买了”,企业没有动力去“杀熟”。勾志鹏解释,尽管可以雇佣技术人员去做,但这是数据资源的浪费,相关数据更多运用在营销场景。
 
  对于现实中出现的“前后两次打开APP机票价格不同”的情况,勾志鹏给出了技术方面的解释。作为线上票务平台,去哪儿的机票信息从第三方系统中收集,可能由于数据缓存问题出现票价不同。缩短数据延时将是未来改进的方向,但这意味着数据成本的上升。
 
  在此时连续举办两场公关活动的动机是什么?去哪儿的一位公关负责人表示“我们问心无愧”,同时作为行业领先者去哪儿有义务澄清相关问题。
 
  屡被诟病的“大数据杀熟”
 
  OTA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问题由来已久,屡有用户在网上曝光用两个手机打开同一APP时产品价格不一样。3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大数据“杀熟”问卷调查结果,去哪儿网、飞猪旅行等OTA平台涉嫌大数据“杀熟”行为。在五个体验样本中,去哪儿平台有1酒店不同用户享受优惠不同,最终新用户比老用户价格便宜。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歧视”,即商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利用信息不对称,向相同质量产品或服务的接受方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理论上,“价格歧视”只出现在垄断市场中。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5%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有过被“杀熟”经历,其中购物类、在线旅游类和打车类大数据“杀熟”经历最常见。
 
  互联网企业利用用户信息进行差别性定价并不罕见,国外的苹果、亚马逊,国内的携程、滴滴都遭受过大数据“杀熟”的质疑。目前,没有国内企业承认自己存在“杀熟”行为。在遇到类似质疑时,企业多从消费过程、优惠政策、技术故障等角度进行解释,但并不令消费者信服。
 
  为什么没人相信
 
  事实上,平台方比用户想象中更了解用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进行账号注册时,去哪儿网公布的隐私政策中要求收集包括用户联系方式、身份信息等,以及一定条件下需要的更多个人学历工作信息。
 
  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不少用户认为OTA平台与普通电商一样,会收集用户数据进行精准推送。一旦发现价格差异,就会认为自己被“杀熟”。
 
  在回答用户个人信息用途的问题时,勾志鹏表示在提供服务时真正会使用到的数据种类并没有那么多,要求提供如此多的个人信息“可能只是套用了通用模板”。他表示更愿意用数据去推动行业变化,比如用投诉、求助数据去向酒店行业说明改进方向。
 
  去哪儿一位公关负责人则以“收集的个人信息使用全部合规”来回应,至于用户点评、旅游攻略等公开发表的信息,国家要求实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法律界人士了解到,大数据“杀熟”问题证实容易证伪难,由于技术鸿沟,遭遇类似情况时候往往难以举证。对此,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建议,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强化企业诚信自律、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四方面预防大数据“杀熟”问题。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王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消费者不信任“企业未杀熟”的回应,其中重要原因包括对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使用方式的不信任,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和用户存在对数据使用的信息不对称。
 
  王融表示,在法律层面需要规制的大数据价格歧视,在美欧已具有一定共识。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对数据歧视问题已研究数年,2016年1月6日,其发布了题为《大数据:包容抑或是排斥工具》(Big Data:A Tool for Inclusion or Exclusion)的研究报告,表明了其对数据歧视的法律规制基本立场,如果大数据分析基于种族、肤色、性、性别、宗教、身体残疾状况、基因等因素做出差别对待,则会有较高的法律风险类似的,欧盟也持有相似立场,不同的是,欧盟是在立法中作出统一要求,而美国则是分散在各个相关法律里予以规制。
 
  她还表示,法律干预可能仍无法完全解决“大数据杀熟”的问题,或许充分竞争的市场给消费者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一定程度上更有效。市场是精妙的仪器,消费者的比价能力也在提高。
最新业界新闻
业界新闻推荐
产品价值观 Product values
随需而变的个性化需求产品开发理念;高用户体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实现;稳定持续的售后服务保证每一个产品都能给客户带来持续的使用价值。
高端形象定位 High-end image positioning
与具有顶级发展潜力的企业合作,激发顶级的设计创作灵感,应用顶级的开发技术,追求卓越的产品开发管理、整体品牌营销、管理信息化的一站式整合应用,实现客户内心渴求的高端企业形象定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手机版
Copyright ©2024 新世纪工作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