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到一年的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了。这对于曾信誓旦旦强调O2O重要性的京东而言,此举背后大有深意。
昨天放出来的基本消息是,京东集团将拥有新公司47.4%的股份成为单一最大股东,原达达CEO蒯佳祺将出任新公司的CEO,原京东到家总裁王志军将出任新公司的总裁。
关于业务板块的合并也很清晰:众包物流平台将继续沿用达达这个品牌,京东到家原有的众包物流体系划归其中。超市生鲜O2O继续留在京东到家,与线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多种业态深度合作,重点是与永辉冷链的打通。
一句话,京东到家把众包物流体系给了达达,自己留下了生鲜品类。刘强东一向注重基础建设,尤其物流服务体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京东为何没有留下众包物流?
京东到家的成立,是因为京东商城的主品类是3C和家电,客单价虽高,但消费频次太低,而京东到家主打生鲜、商超品类、鲜花……京东是从低频高客单价的品类,向小额高频的品类扩张。
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些品类的平均下来客单价不高,频次呢?刘强东亲口透露,“2015年双十一,京东到家众包物流的日订单量超过了50万单,2016年我相信我们众包物流在双十一那天,我希望超过200万。”
200万单是什么概念呢?2015年10月,达达的外卖平台派乐趣,公布的日单量超过120万。饿了么在2015年夏天公布的日订单量就超过200万单。在O2O到家的市场,京东到家主打的生鲜、商超、鲜花等品类,比起餐饮外卖频度依然有限。
从2015年的数据来看,京东到家每配送一单,就要补贴6元运费,另外加上运营费用,促销费用,每一单的补贴就在10元左右。当然,京东商城早期订单少的时候也是如此,但是当单个区域的订单量越密集,整体成本会大幅度下降;或者,用户的客单价稳步升高,也足以覆盖物流成本。
因此,短时间内京东到家很难实现规模化和盈利。但是,生鲜品类是既赢口碑又必须死守的品类,对于运营了1年的京东到家,刘强东选择退守生鲜,其他品类都交给达达。京东在2015年最重要的一笔投资是入股永辉超市,众所周知,永辉最强势的品类就是生鲜。
京东的投资人徐新在年初接受中企哥采访时也间接暗示了这一点,她表示,京东到家之所以是投资人“盯得最紧的一块业务”,因为零售最大的三个盘子生鲜、服装和3C中,服装以阿里平台模式兴起最快,3C则是京东称霸,只有生鲜因为物流仓储等原因一直被线下渠道商所分散把控。徐新觉得,如果有哪家线上公司能撬动这块板结,京东最有希望。
为什么是达达?
可以说,2014年6月才成立的达达是在巨头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一只O2O独角兽,号称专注于用移动和众包方式解决O2O最大痛点:最后三公里配送。达达为外卖、水果、生鲜、私厨、超市便利店等典型的O2O场景提供运力服务。可以说,达达的壮大离不开外卖市场的火爆。
然而,业内谈论最多的是关于他们的三个数据,日订单量、融资和估值。
刘强东在昨天发给京东集团的内部信中称,达达目前已经覆盖全国37个城市,服务数十万户商家,拥有130万注册众包配送员,日均配送百万单。
达达的融资速度惊人。成立一年后就拿到C轮融资,由DST领投、红杉资本和景林跟投,融资额度1亿美元,估值超过10亿美金。去年12月31日又完成3亿美元的D轮融资,主要投资人为DST和红杉资本,具体估值没有对外披露。
是的,你应该注意到了,达达几乎每轮投资都有红杉,据说这本身就是红杉孵化的一个项目。不得不说,沈南鹏在O2O方面的布局又快人一步。考虑到京东和达达都是红杉的投资项目,在双方合并中不可避免地会起到推动作用。刘强东在内部信中也提到,达达的投资方红杉和DST始终展现了宽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格局。当然,前提是双方业务存在整合的可能性。
据说,达达创始人蒯佳祺并不满足于把达达只做成一个底层物流。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就像电商里的支付工具一样,达达一方面希望能接入更多的业务平台,另一方面,又能够通过底层工具带来的巨大流量,搭建出自己的交易闭环。
合并对于京东而言,可以把物流交给专注于此的达达,起到了强化而非互补的作用。达达则在巨头挤压的市场空间内,则谋得一个暂时安全的席位。
京东到家的新故事
京东到家的故事要从头来讲了。新公司有生鲜品类,有众包物流,和目前市面上的O2O公司明显不同,独立融资乃至上市的过程中,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但是,并不陌生。
在阿里入股饿了么之前,2015年饿了么F轮融资时期,它的故事就已经从“外卖平台”变成了“为O2O到家行业提供水电煤等基础设施,成为O2O到家的淘宝:业务将从餐饮外卖拓展到生鲜、蛋糕、超市、药品等品类。”
再比如,百度外卖。同样身为巨头分拆出来的业务,百度外卖的一份融资计划书在2015年底被众多媒体人“获得”,计划书显示,百度外卖也在讲类似的故事:“中国最大的同城物流平台”。
相较之下,京东到家打差异化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外界最期望看到的与永辉生鲜的打通合作,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推出。当然,新公司不可避免地依然需要资本运作,但是市场究竟会如何评估,还是个未知数。